肝癌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其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有50%~70%的患者可存活5年以上。但早期肝癌通常无明显症状,需要通过甲胎蛋白检查(AFP)及肝脏B超显像等一系列检查,让隐藏在体内的肝癌“现出原形”。
AFP
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肝癌标志物,它对早期发现肝癌具有简便易行且灵敏度高的特点。对普通人群来说,AFP大于200纳克/毫升并持续1个月以上,在排除其他原因以后,就要考虑早期肝癌。但也有部分肝癌患者AFP呈阴性或浓度不高,如果加做B超,可以提高肝癌检出率。
B超
可分辨出小于2厘米的肝脏肿瘤,可用于诊断早期肝癌,尤其是无症状小肝癌。B超是理想的非侵入性的定位检查方法,较CT诊断便宜,且可避免放射性照射,可重复检查。
虽然B超能较好地发现肝脏肿块,但单纯的B超检查往往难以确定肿块的性质。因此,当B超出现肝脏肿块后,还可以配合以下检查,以进一步确定肿块的良、恶性。
超声造影
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超声检查新技术。静脉注射造影剂(声诺维,成分为六氟化硫的微气泡,是一种惰性气体)后,再进行超声检查,能显示肝脏肿块的血液供应情况,有利于判断肿块的良、恶性。
增强CT扫描或增强MRI扫描 CT、磁共振(MRI)检查有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进行扫描)之分,有一些病变,在平扫时不能被发现和明确诊断,必须做增强扫描,尤其是肿瘤。进行增强扫描意义在于:提高对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检出率;提高对病灶的良恶性的定性;在已确定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增强扫描的目的在于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或判断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总之,医生综合慢性肝炎和硬化病史、AFP水平、超声检查、增强CT扫描或增强MRI扫描的结果,可确定大多数肝癌的诊断;对于少数诊断困难者,还可能需要做肝穿刺检查, 即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将得到的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可以获得明确的诊断。
肝穿刺
对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以及评估预后都非常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但是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危险性。对于有明显出血倾向、患有严重心肺、脑、肾疾病和全身衰竭的患者严禁做肝穿刺。
肝癌的治疗
根据肝癌的不同阶段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肝动脉结扎、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冷冻、激光、微波、放射治疗、生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肝癌的首选,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手术方法有:根治性肝切除(完整切除肉眼所见肿瘤),姑息性肝切除(切除部分或大部分肿瘤组织)等。
对不能切除的肝癌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术中肝动脉结扎、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冷冻、激光、微波等方法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化学药物治疗
经剖腹探查发现癌肿不能切除,或作为肿瘤姑息切除的后续治疗者,可采用肝动脉和(或)门静脉置泵(皮下埋藏灌注装置)作区域化疗栓塞;对估计手术不能切除者,也可行放射介入治疗,经股动脉作选择性插管至肝动脉,注入栓塞剂(常用如碘化油)和抗癌药行化疗栓塞,部分患者可因此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放射治疗
对一般情况较好,肝功能尚好,不伴有肝硬化,无黄疸、腹水、无脾功能亢进和食管静脉曲张,癌肿较局限,尚无远处转移而又不适于手术切除或手术后复发者,可采用放射为主的综合治疗。
生物治疗
是一种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疗方法。它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常用的药物有免疫核糖核酸、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胸腺肽等,可与化疗联合应用。
中医中药治疗
采取辨证施治、攻补兼施的方法,常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以提高机体抗病力,改善全身状况和症状,减轻化疗、放疗不良反应。
